【上海招商】可再生能源新政密集落地 市场化机制加速能源转型
新能源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近期,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迎来政策密集落地期,历经多年博弈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正式出台,相关部门同步推进发电权交易政策起草。这一系列举措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缓解新能源限电问题,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行业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推动能源系统向绿色低碳加速转型。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市场化工具协同发力
2021年,国家层面正式发布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相关文件,明确了各省级行政区域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包括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最低消纳责任权重,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该政策将消纳责任细化到各类市场主体,涵盖电力生产、销售和大型电力用户等,通过“硬性约束+弹性激励”的方式,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与此同时,2023年相关部门启动关于进一步促进发电权交易的通知起草工作,拟进一步明确发电权交易的范围、流程和价格形成机制,鼓励火电企业将部分发电权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企业转让,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存量发电资源,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利用小时数。这两项政策的协同推进,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从“项目管理为主”向“配额管理与市场交易并重”转变。
二、破解行业发展瓶颈,夯实产业增长基础
限电问题曾长期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部分新能源富集地区因电网送出通道不足、调峰能力有限等原因,弃风弃光率一度较高。配额制的实施,从需求侧构建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刚性消纳机制,各地为完成配额目标,纷纷加大电网投资、完善调峰措施,推动新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行业分析显示,随着配额制的落地,2022年以来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已保持在较高水平,弃电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发电权交易的推进则进一步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市场化消纳渠道,企业可通过交易获得稳定的上网电量,减少因限电导致的收入波动,现金流稳定性增强。这不仅缓解了企业的运营压力,也提升了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目标导向下仍需突破
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链完整性全球领先。截至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超过14%,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约26%,为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5%的阶段性目标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达到20%,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区域看,西北、华北等地区新能源装机集中,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而东部负荷中心开发空间不足;从产业链看,上游核心零部件、下游储能配套等环节仍需加强;从技术看,新能源并网稳定性、电网调峰能力等仍面临挑战,这些问题均需在政策推动下逐步解决。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新能源消纳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等多个环节,其中省间壁垒是制约跨区域消纳的关键因素。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协调难题,部分省份优先消纳本地火电,对省外新能源电力接纳积极性不高,导致“窝电”与“电荒”并存。行业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统筹能源电力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布局,提升电力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2022年以来,多地已开展电力现货市场试点,通过市场化价格信号引导新能源跨省交易;未来还需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推动储能、虚拟电厂等灵活调节资源参与调峰,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支撑。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打破省间壁垒,让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高效消纳。
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化机制的深入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在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这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可再生能源大国地位,为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市场化工具协同发力
2021年,国家层面正式发布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相关文件,明确了各省级行政区域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包括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最低消纳责任权重,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该政策将消纳责任细化到各类市场主体,涵盖电力生产、销售和大型电力用户等,通过“硬性约束+弹性激励”的方式,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与此同时,2023年相关部门启动关于进一步促进发电权交易的通知起草工作,拟进一步明确发电权交易的范围、流程和价格形成机制,鼓励火电企业将部分发电权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企业转让,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存量发电资源,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利用小时数。这两项政策的协同推进,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从“项目管理为主”向“配额管理与市场交易并重”转变。
二、破解行业发展瓶颈,夯实产业增长基础
限电问题曾长期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部分新能源富集地区因电网送出通道不足、调峰能力有限等原因,弃风弃光率一度较高。配额制的实施,从需求侧构建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刚性消纳机制,各地为完成配额目标,纷纷加大电网投资、完善调峰措施,推动新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行业分析显示,随着配额制的落地,2022年以来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已保持在较高水平,弃电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发电权交易的推进则进一步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市场化消纳渠道,企业可通过交易获得稳定的上网电量,减少因限电导致的收入波动,现金流稳定性增强。这不仅缓解了企业的运营压力,也提升了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目标导向下仍需突破
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链完整性全球领先。截至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超过14%,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约26%,为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5%的阶段性目标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达到20%,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区域看,西北、华北等地区新能源装机集中,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而东部负荷中心开发空间不足;从产业链看,上游核心零部件、下游储能配套等环节仍需加强;从技术看,新能源并网稳定性、电网调峰能力等仍面临挑战,这些问题均需在政策推动下逐步解决。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新能源消纳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等多个环节,其中省间壁垒是制约跨区域消纳的关键因素。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协调难题,部分省份优先消纳本地火电,对省外新能源电力接纳积极性不高,导致“窝电”与“电荒”并存。行业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统筹能源电力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布局,提升电力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2022年以来,多地已开展电力现货市场试点,通过市场化价格信号引导新能源跨省交易;未来还需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推动储能、虚拟电厂等灵活调节资源参与调峰,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支撑。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打破省间壁垒,让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高效消纳。
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化机制的深入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在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这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可再生能源大国地位,为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上海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闵行区招商】闵行深化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5-07-28
【上海招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提升 会计师事务所护航作用增强
2025-07-28
卫生系统聚势创城攻坚 提升营商环境促招商引资
2025-07-28
上海“一带一路”建设与招商引资战略研讨新路径
2025-07-28
【上海招商】水泥行业旺季利润激增 龙头企业主导价格高位运行
2025-07-28
【浦东新区招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全面启动 构筑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5-07-28
【上海招商】央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本土化经营成效显著
2025-07-28
【上海招商】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 产业实力持续提升
2025-07-28
【上海招商】油气混改深化推进 "三桶油"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2025-07-28
【青浦区招商】青浦区多措并举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28
上海行政审批改革提速助力招商引资
2025-07-28
【上海招商】上海保险业多措并举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2025-07-28
上海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市崇明区长兴镇人民政府关于新凤翔公司西侧围墙修缮工程项目的批复
2025-03-14
崇明关于印发《东平镇镇属企业、民非组织负责人考核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2025-02-25
上海黄浦关于明确黄浦江沿岸E06-1地块公共绿地设施接管单位的批复
2024-11-19
长宁关于同意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收购上海菱腾置业有限公司的批复
2024-04-10
上海黄浦关于黄浦江沿岸E10单元E02-7地块公共绿地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批复
2024-03-28
长宁关于同意无偿划转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的批复
2024-03-15
长宁关于同意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的批复
2024-02-20
上海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