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岸:以高站位宽视野优品质绘就滨江发展新图景
所属地区:上海-徐汇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3日
作为上海“一江一河”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上海西岸正以高站位对接城市战略、宽视野谋划产业发展、优品质打造标杆项目,全面推进滨江开发建设。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深化产业融合、优化综合管理、赋能文化发展,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将滨江区域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和国际化滨水新城区。
一、规划引领,高站位对接城市发展战略
上海西岸开发建设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先导,高站位对接上海市“一江一河”总体发展战略,紧扣黄浦江两岸“世界会客厅”的功能定位。根据《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十四五”规划》,西岸所在的徐汇滨江区域被赋予“国际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带”和“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的双重使命。相关规划明确,西岸将聚焦“规划引领、文化先导、产业主导”开发原则,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空间布局——以传媒港为核心,联动滨江文化带与产业发展带,划分文化博览区、创新金融区、航空服务区三大功能板块,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为确保规划落地,西岸集团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多轮规划深化研究,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要素融入空间设计,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推动滨江区域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产业绣带”转型。
二、产业集聚,宽视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方向,上海西岸以宽视野谋划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文化传媒、创新金融、航空服务、综合商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文化传媒领域,西岸传媒港已吸引央视长三角总部、湖南卫视长三角总部、SMG西岸传媒中心等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从内容创作、制作发行到传播展示的完整产业链。创新金融方面,聚焦股权投资、资产管理、金融科技等细分领域,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打造创新金融生态集聚区。航空服务产业依托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整合航空物流、航企总部、航空培训等资源,构建“航空+”产业生态圈。综合商贸板块则以西岸梦中心、太平洋百货西岸店等商业载体为依托,发展体验式消费、高端零售和特色商业,满足市民和企业多元化需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目前西岸已累计吸引各类企业超2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8家,形成了“龙头引领、链条完善、生态活跃”的产业发展态势。
三、项目攻坚,优品质打造标杆载体
围绕“高品质”建设要求,上海西岸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标志性载体和特色文化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功能能级。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作为西岸C单元核心项目,总建筑面积超60万平方米,涵盖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航空服务配套等业态,其39楼观景平台已成为俯瞰西岸全景的重要窗口,目前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内可实现部分业态运营。西岸智塔作为科技创新地标,高度达280米,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产业,已吸引多家科技企业总部入驻,其“垂直园区”运营模式为产业集聚提供了新路径。在文化载体建设上,西岸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已成为上海文化名片,年均举办各类展览、活动超200场,接待观众超500万人次。为提高开发品质,西岸集团探索实施“集成化制度创新”,在土地出让、建设审批、运营管理等环节推出多项改革举措,如“带方案”出让土地缩短项目落地时间、“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企业办事流程,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四、精细治理,高标准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坚持“建管并举”理念,上海西岸着力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管理体系,推动滨江区域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在管理体制上,完善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管委会办公室常态化运作,联动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勤联动”工作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实施“绿化、彩化、亮化”工程,推进滨江公共空间生态修复,目前西岸滨江已建成开放公共空间11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5%,打造了“四季有景、步移景异”的滨水景观带。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上,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滨江”平台,实时监测交通、消防、环境等数据,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针对市民需求,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增设休憩设施、便民服务点、智能导览系统等,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文化赋能,深层次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作为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承载地,上海西岸坚持“文化先导”,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文化设施建设上,除现有艺术场馆外,西岸文化广场、西岸大剧院等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未来将形成“多馆联动、全域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在文化活动打造上,持续举办上海双年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国际戏剧邀请展等高端文化活动,吸引全球艺术家和观众参与,推动西岸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文化传承方面,保护利用工业遗存,将原上钢三厂车间、码头等历史建筑改造为艺术空间和公共设施,让工业历史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通过文化与产业、旅游、商业的深度融合,西岸已形成“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如“艺术+商业”的西岸梦中心、“文化+旅游”的滨江游览线路等,既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六、生态优先,高颜值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上海西岸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滨江开发的重要内容,以“高颜值”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生态修复方面,实施黄浦江岸线整治工程,清理岸边工业遗存,修复自然湿地,构建“江、滩、林、园”生态复合系统,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在绿色建筑方面,所有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太阳能光伏、雨水回收、智能楼宇等节能环保技术,西岸智塔、国际航空服务中心等项目均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在低碳交通方面,构建“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绿色出行体系,建成滨江自行车专用道11公里,优化公交线路15条,实现地铁、公交、慢行系统无缝衔接。通过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西岸滨江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首选地,2023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域”等称号。
通过高站位规划、宽视野布局、优品质建设,上海西岸正逐步实现从“工业滨江”到“创新滨江、文化滨江、生态滨江”的华丽转身。下阶段,西岸将继续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开发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域。
一、规划引领,高站位对接城市发展战略
上海西岸开发建设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先导,高站位对接上海市“一江一河”总体发展战略,紧扣黄浦江两岸“世界会客厅”的功能定位。根据《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十四五”规划》,西岸所在的徐汇滨江区域被赋予“国际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带”和“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的双重使命。相关规划明确,西岸将聚焦“规划引领、文化先导、产业主导”开发原则,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空间布局——以传媒港为核心,联动滨江文化带与产业发展带,划分文化博览区、创新金融区、航空服务区三大功能板块,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为确保规划落地,西岸集团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多轮规划深化研究,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要素融入空间设计,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推动滨江区域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产业绣带”转型。
二、产业集聚,宽视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方向,上海西岸以宽视野谋划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文化传媒、创新金融、航空服务、综合商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文化传媒领域,西岸传媒港已吸引央视长三角总部、湖南卫视长三角总部、SMG西岸传媒中心等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从内容创作、制作发行到传播展示的完整产业链。创新金融方面,聚焦股权投资、资产管理、金融科技等细分领域,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打造创新金融生态集聚区。航空服务产业依托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整合航空物流、航企总部、航空培训等资源,构建“航空+”产业生态圈。综合商贸板块则以西岸梦中心、太平洋百货西岸店等商业载体为依托,发展体验式消费、高端零售和特色商业,满足市民和企业多元化需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目前西岸已累计吸引各类企业超2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8家,形成了“龙头引领、链条完善、生态活跃”的产业发展态势。
三、项目攻坚,优品质打造标杆载体
围绕“高品质”建设要求,上海西岸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标志性载体和特色文化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功能能级。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作为西岸C单元核心项目,总建筑面积超60万平方米,涵盖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航空服务配套等业态,其39楼观景平台已成为俯瞰西岸全景的重要窗口,目前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内可实现部分业态运营。西岸智塔作为科技创新地标,高度达280米,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产业,已吸引多家科技企业总部入驻,其“垂直园区”运营模式为产业集聚提供了新路径。在文化载体建设上,西岸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已成为上海文化名片,年均举办各类展览、活动超200场,接待观众超500万人次。为提高开发品质,西岸集团探索实施“集成化制度创新”,在土地出让、建设审批、运营管理等环节推出多项改革举措,如“带方案”出让土地缩短项目落地时间、“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企业办事流程,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四、精细治理,高标准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坚持“建管并举”理念,上海西岸着力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管理体系,推动滨江区域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在管理体制上,完善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管委会办公室常态化运作,联动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勤联动”工作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实施“绿化、彩化、亮化”工程,推进滨江公共空间生态修复,目前西岸滨江已建成开放公共空间11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5%,打造了“四季有景、步移景异”的滨水景观带。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上,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滨江”平台,实时监测交通、消防、环境等数据,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针对市民需求,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增设休憩设施、便民服务点、智能导览系统等,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文化赋能,深层次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作为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承载地,上海西岸坚持“文化先导”,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文化设施建设上,除现有艺术场馆外,西岸文化广场、西岸大剧院等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未来将形成“多馆联动、全域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在文化活动打造上,持续举办上海双年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国际戏剧邀请展等高端文化活动,吸引全球艺术家和观众参与,推动西岸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文化传承方面,保护利用工业遗存,将原上钢三厂车间、码头等历史建筑改造为艺术空间和公共设施,让工业历史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通过文化与产业、旅游、商业的深度融合,西岸已形成“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如“艺术+商业”的西岸梦中心、“文化+旅游”的滨江游览线路等,既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六、生态优先,高颜值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上海西岸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滨江开发的重要内容,以“高颜值”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生态修复方面,实施黄浦江岸线整治工程,清理岸边工业遗存,修复自然湿地,构建“江、滩、林、园”生态复合系统,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在绿色建筑方面,所有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太阳能光伏、雨水回收、智能楼宇等节能环保技术,西岸智塔、国际航空服务中心等项目均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在低碳交通方面,构建“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绿色出行体系,建成滨江自行车专用道11公里,优化公交线路15条,实现地铁、公交、慢行系统无缝衔接。通过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西岸滨江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首选地,2023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域”等称号。
通过高站位规划、宽视野布局、优品质建设,上海西岸正逐步实现从“工业滨江”到“创新滨江、文化滨江、生态滨江”的华丽转身。下阶段,西岸将继续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开发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域。
上海徐汇区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上海徐汇区节前就业援助活动:多举措帮扶重点群体稳就业
2025-08-15
徐汇区领导调研税务工作强调优化服务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15
上海与商汤集团深化AI战略合作 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2025-08-14
上海调查总队优化营商环境六步实践助力招商引资创新发展
2025-08-14
漕河泾开发区百家企业聚华东理工 共拓校园人才引育新局
2025-08-13
漕河泾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助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2025-08-13
上海徐汇推出“光启高峰人才计划”强化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
2025-08-12
上海徐汇设立商标受理窗口优化商标服务新举措助力招商引资
2025-08-12
上海市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启动申报 助力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2025-08-12
上海徐汇科普产业孵化基地揭牌 构建科普创新生态赋能科创
2025-08-12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以“海上明珠”文化活动赋能区域招商引资
2025-08-11
漕河泾科技园区招商引资助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壮大至新高度
2025-08-11
上海徐汇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徐汇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2024-07-24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徐汇区“五大战区”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的通知
2024-06-25
徐汇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徐汇区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通知
2024-02-21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1-16
徐汇区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及产业能级提升的扶持意见
2024-01-09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修订后的《徐汇区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13
上海徐汇区产业园区
-
易园徐汇创意园
上海-徐汇区
-
文定生活家居创意广场
上海-徐汇区
-
浩室.创意空间
上海-徐汇区
-
尚街Loft浦东创意创业园
上海-徐汇区
-
龙漕德必易园
上海-徐汇区
-
科创动力
上海-徐汇区
上海徐汇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徐汇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