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规草案公示 打造全球产城融合自贸港城标杆
土地
产城融合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上海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近日开展社会公示,规划立足873平方公里全域范围,明确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深化制度创新、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构建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目标建成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产城融合型自由贸易港城。
一、规划定位与战略意义
作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承载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使命。规划范围涵盖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其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不仅关系到上海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更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规划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定位,旨在通过国土空间的科学配置,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提供空间载体。
二、分阶段发展目标体系
规划构建了分阶段、递进式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奠定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框架形态,重点功能区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全面提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基本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城乡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常住人口规模与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协调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国际领先,在产业能级、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制度创新等方面达到全球顶尖水平,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产城融合型自由贸易港城典范。
三、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
规划提出“一带三核、三廊九片”的空间结构,强化向海带状集聚与向城发展的统筹协调。“一带”即滨海功能发展带,串联重点产业与城市功能节点;“三核”分别为国际创新协同核、全球资源配置核、滨海城市服务核,引领区域功能提升;“三廊”为生态保护廊、产业发展廊、城乡融合廊,构建蓝绿交织的空间网络;“九片”则依据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片区。同时,构建“主城区-功能组团-城乡社区”的城乡体系,推动主城区空间集聚与能级提升,培育功能组团的区域带动能力,改善城乡社区宜居功能,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统筹发展。
四、发展模式与制度创新方向
规划明确以制度改革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政府管理等领域探索有效模式。经济治理方面,聚焦统筹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打造国际化要素交易平台与跨境服务枢纽;社会治理方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与国际化水平;政府管理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同时,坚持法治引领,通过扩大开放优势、强化创新策源功能、集聚海内外人才、激发多元文化魅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五、产业发展与创新生态构建
围绕打造全球高端产业集聚区,规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落户。同时,构建“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支持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通过产业空间的集中布局与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
六、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支撑
为强化对内对外联系,规划统筹优化交通空间布局,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对外强化与上海主城区的快速联系,完善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等通道建设;提升小洋山港、浦东国际机场的枢纽功能,打造海空联动的国际物流门户。对内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推动组团间交通便捷衔接,发展绿色智能交通,提升出行效率。同时,同步推进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支撑城市规模扩张与功能提升。
七、生态保护与宜居环境建设
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开发边界与用地结构,适度增加居住用地比例,提高公益性公共设施和公园绿地比重。构建“蓝绿交织、山海相连”的生态格局,加强滨海湿地、河湖水系等生态资源保护,建设贯通全域的生态廊道与城市绿道网络。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能级,规划建设国际化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满足常住人口多元化需求。通过产城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居住生活、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八、规划实施保障与社会参与
为确保规划落地,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强化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明确各阶段重点任务与责任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根据发展实际及时优化调整。同时,本次规划草案开展社会公示,旨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机制,推动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建成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产城融合型自由贸易港城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