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化进程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实现任意形状器件的基底制造与模块化集成,为新型储能设备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这一突破性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储能器件形状单一、体积笨重等问题,更以全石墨烯三明治结构设计显著提升性能指标,吸引多地招商引资关注,有望加速撬动百亿级下游应用市场。
一、技术突破重塑储能产业格局
研究团队创新提出的平面超级电容器方案,通过单一基底实现复杂形状构筑,其模块化集成技术兼容自动化生产线要求。相较于传统柔性器件,该设计体积比容量提升逾40%,能量密度达到现有产品的1.8倍,机械柔韧性可承受超过5000次弯折测试。这种全石墨烯结构充分发挥了材料本征特性,其导电率比常规碳材料高3个数量级,比表面积理论值达2630㎡/g,为电荷存储提供理想界面。
二、产业化落地条件日趋成熟
电极材料成本占比的显著下降使得商业化前景明朗。目前试验线已实现每分钟12米的连续涂布速度,器件良品率稳定在98%以上。多地政府将该项目列入重点产业扶持目录,广东省规划建设年产百万平方米的石墨烯薄膜生产基地,江苏省则配套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据产业链调研显示,相关中试产品已通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160项严苛测试。
三、上下游协同发展效应显现
技术进步直接拉动上游材料需求,国内高纯度石墨产能较三年前扩张5倍,石墨烯粉体价格下降至每克0.3元。下游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在云南大理的风电场配套储能系统中,石墨烯超级电容器模块实现毫秒级电网调频;上海地铁某线路的制动能量回收装置,采用该技术后节能效率提升22%。
四、市场前景与挑战并存
虽然行业年均增长率保持高位,但规模化生产仍面临材料批次稳定性、电解液匹配等瓶颈。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电工委员会新修订的储能标准已增加石墨烯器件专项检测指标,国内相关认证体系正在加快完善。专家建议,应建立从材料到模组的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布局,目前该技术已申请核心专利23项,覆盖7个主要工业国家。
这项革新性技术正在引发储能产业深度变革,其产业化进程不仅关乎能源结构调整,更将成为衡量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尺。随着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和产业链的日趋成熟,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面跨越。

上海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