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以风险防控护航招商引资
金融业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将防控金融风险置于更加重要位置,既是保障经济稳健运行的关键,也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的基础。当前,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需系统施策,强化监测评估,处置风险隐患,完善制度机制,确保金融体系稳定,为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提供坚实支撑。
一、防控金融风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上海作为国内金融要素市场最集中、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城市,其金融风险防控不仅关系本地经济发展,更对全国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和金融创新加速,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复杂性显著提升,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不仅会冲击金融市场秩序,还会影响企业融资环境、投资者信心和招商引资成效。因此,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是上海履行金融中心职责、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
从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看,风险隐患仍需警惕。部分非金融企业杠杆水平处于高位,债务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尤其在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领域,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导致偿债能力减弱,存在债务违约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持续存在,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相互交织。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虽不断规范,但个别区域仍存在变相举债融资行为,隐性债务化解任务依然艰巨。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热点城市房价波动可能通过按揭贷款、房地产信托等渠道传导至金融体系,部分三四线城市库存消化压力也对地方经济和金融稳定构成考验。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部分业务偏离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多层嵌套、通道业务等问题导致风险隐蔽性增强,影子银行风险不容忽视。
三、我国防控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与有利条件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国具备防控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经济基本面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中高速增长、较低通货膨胀和基本平衡的国际收支格局为金融稳定提供了根本支撑。以上海为代表的金融核心区域,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风险缓冲空间充足。金融管理部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监管工具和手段不断丰富,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等风险处置机制逐步健全,为防范金融机构单体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蔓延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关键举措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需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从源头上减少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二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风险内控机制,切实承担风险管理主体责任。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实现穿透式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套利空间。四是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引导资管产品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加强流动性风险和杠杆水平管控,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五是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规范举债融资行为,稳步推进隐性债务化解,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六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体系,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通过这些举措,形成金融发展与监管的强大合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