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港携手上海港提速长三角外贸物流链
物流运输产业
长三角
外贸进出口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太仓港深化与上海洋山港通关协同,依托沪太通关与物流一体化改革为苏南地区企业构建了高效便捷的出海通道,显著提升了区域招商引资竞争力与供应链整体效能,进一步优化了外贸营商环境。此合作模式通过机制创新简化流程,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港口联动提供了新范例。
一、政策突破驱动港航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与功能联动成为关键。近期,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太仓港,与上海市洋山深水港及所属海关管理部门,在国家级政策框架下签署并实施了“沪太通关与物流一体化改革方案”。这项被简称为“沪太通”的改革,核心在于打破行政管辖与地理空间隔阂,构建统一的通关监管环境。依据该方案,苏州及其毗邻的苏南经济高地产生需经上海洋山港转运至全球的远洋出口货物,其在太仓港与洋山港之间的流转全程,被视作一个整体物流环节,仅需在太仓港完成单次“申报、查验、放行”手续。
二、海关监管模式实现革命性升级
“沪太通”的核心突破在于监管场地的实质性延伸。经过相关管理部门的评估与授权,太仓港内的特定集装箱码头——上港正和码头,被赋予具有重要法律与操作意义的上海海关场地监管专属代码99001。这意味着,进入该码头的出口集装箱,在监管意义上等同于已进入上海港的监管范围。客户安排洋山港出口的货物,只需按规定时间窗口运抵此太仓港指定码头,经太仓口岸监管部门依据标准完成通关审核后,货物便能搭载太仓港至洋山的直达驳运航线,抵达洋山后直接配载远洋母船,全程无需二次开箱查验或重复申报,大幅压缩了货物在途时间与周转风险。
三、物流路径优化创造显著经济价值
相较于以往货物通过重卡走公路运输至洋山港的传统模式,“沪太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构建了高效节能的水水中转路径。运营机构预估,这一新的联运商业物流模式,为每一个标准集装箱(TEU)的运输环节可节省综合成本约200-400元人民币。该成本的显著降低来源于多维度:减少了公路燃油消耗与道路拥堵成本,降低了卡车租赁及司机成本,规避了部分因上海陆路口岸繁忙可能产生的滞港风险成本,并优化了整体碳排放强度。对于依赖上海港庞大航线网络的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制造业重镇的大量外贸企业而言,这直接转化为供应链成本的下降和运输可靠性的提升。
四、战略目标服务区域开放型经济跃升
多年来,太仓港持续将创新外贸货物进出口模式作为核心战略任务之一,致力于服务苏南外向型经济的转型升级。“沪太通”模式的成功落地,正是对这一战略目标的直接响应。此项改革不仅仅是技术性流程简化,更是港口服务功能的重构,将太仓港深度嵌入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疏运体系。据权威信息,该项改革设定的明确阶段性目标是在启动后的两年时间内,吸引并引导高达50万标准箱(TEU)的货物量,将原本习惯直运上海港或通过其他路径中转的苏锡常地区远洋货源,稳定地导入太仓港进行高效率中转。该目标若顺利达成,将显著分流上海港部分陆路集疏运压力,同时极大提升太仓港的区域枢纽地位,推动其向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加速迈进,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建设贡献重要力量,也为长江经济带沿线腹地的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其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具有类似地理关联的港口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