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成城市发展标杆 上海北京综合升级能力居前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4日
近期发布的国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标杆。在40个代表性国际城市评估中,上海和北京综合升级能力位居前列,社会升级能力与空间升级能力跻身第一集团。两地正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强化招商引资,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城市功能向创新枢纽转型。
一、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全球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度调整,传统以生产网络为核心的经济纽带加速向创新网络转型升级,创新已从应对经济挑战的政策选项,跃升为重塑全球城市格局的核心战略变量。在此背景下,一批具备信息流动、知识共享、人才汇集枢纽功能的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崭露头角,成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顶级全球城市纷纷将创新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政策引导、载体建设强化创新功能。例如,纽约聚焦科技创新以提升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力,伦敦通过规划“城市战略机遇空间”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特征正逐步清晰: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网络链接全球,以生态吸引资源。
二、上海北京的创新升级基础:综合能力与突出优势
作为中国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上海和北京在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综合升级能力评估显示,两地在创新生态构建、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成效显著。社会升级能力方面,依托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体系,两地形成了吸引全球人才的强大磁场,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空间升级能力上,通过城市更新与园区建设,打造了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上海张江科学城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方向形成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这种“社会-空间”双轮驱动模式,成为两地跻身国际创新中心第一集团的重要支撑。
三、创新资源集聚与网络延展的中国实践
集聚创新资源与延展创新网络是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建立区域创新协同机制,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人才跨区域流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长三角相关城市的实验室、科研机构联动,实现了重大科研设备的开放共享,降低了创新成本。北京则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创新极的辐射作用,通过建设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要素在京津冀范围内优化配置,如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带动区域产业链整体升级。同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为创新网络延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让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提升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四、迈向国际创新中心: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尽管上海和北京在创新升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对标顶级国际创新中心城市,仍需在核心技术突破、高端人才引育、国际化环境营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下一步,两地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落户,提升创新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形成更多原创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在重点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展会,增强创新集群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系统施策,上海和北京有望加速向全球顶尖创新中心城市迈进,为中国城市参与全球创新竞争提供示范,推动全球创新网络向更加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

上海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