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成城市发展标杆 上海北京综合升级能力居前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4日
近期发布的国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标杆。在40个代表性国际城市评估中,上海和北京综合升级能力位居前列,社会升级能力与空间升级能力跻身第一集团。两地正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强化招商引资,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城市功能向创新枢纽转型。
一、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全球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度调整,传统以生产网络为核心的经济纽带加速向创新网络转型升级,创新已从应对经济挑战的政策选项,跃升为重塑全球城市格局的核心战略变量。在此背景下,一批具备信息流动、知识共享、人才汇集枢纽功能的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崭露头角,成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顶级全球城市纷纷将创新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政策引导、载体建设强化创新功能。例如,纽约聚焦科技创新以提升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力,伦敦通过规划“城市战略机遇空间”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特征正逐步清晰: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网络链接全球,以生态吸引资源。
二、上海北京的创新升级基础:综合能力与突出优势
作为中国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上海和北京在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综合升级能力评估显示,两地在创新生态构建、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成效显著。社会升级能力方面,依托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体系,两地形成了吸引全球人才的强大磁场,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空间升级能力上,通过城市更新与园区建设,打造了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上海张江科学城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方向形成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这种“社会-空间”双轮驱动模式,成为两地跻身国际创新中心第一集团的重要支撑。
三、创新资源集聚与网络延展的中国实践
集聚创新资源与延展创新网络是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建立区域创新协同机制,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人才跨区域流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长三角相关城市的实验室、科研机构联动,实现了重大科研设备的开放共享,降低了创新成本。北京则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创新极的辐射作用,通过建设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要素在京津冀范围内优化配置,如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带动区域产业链整体升级。同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为创新网络延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让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提升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四、迈向国际创新中心: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尽管上海和北京在创新升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对标顶级国际创新中心城市,仍需在核心技术突破、高端人才引育、国际化环境营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下一步,两地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落户,提升创新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形成更多原创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在重点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展会,增强创新集群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系统施策,上海和北京有望加速向全球顶尖创新中心城市迈进,为中国城市参与全球创新竞争提供示范,推动全球创新网络向更加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
一、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全球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度调整,传统以生产网络为核心的经济纽带加速向创新网络转型升级,创新已从应对经济挑战的政策选项,跃升为重塑全球城市格局的核心战略变量。在此背景下,一批具备信息流动、知识共享、人才汇集枢纽功能的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崭露头角,成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顶级全球城市纷纷将创新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政策引导、载体建设强化创新功能。例如,纽约聚焦科技创新以提升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力,伦敦通过规划“城市战略机遇空间”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特征正逐步清晰: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网络链接全球,以生态吸引资源。
二、上海北京的创新升级基础:综合能力与突出优势
作为中国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上海和北京在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综合升级能力评估显示,两地在创新生态构建、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成效显著。社会升级能力方面,依托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体系,两地形成了吸引全球人才的强大磁场,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空间升级能力上,通过城市更新与园区建设,打造了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上海张江科学城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方向形成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这种“社会-空间”双轮驱动模式,成为两地跻身国际创新中心第一集团的重要支撑。
三、创新资源集聚与网络延展的中国实践
集聚创新资源与延展创新网络是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建立区域创新协同机制,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人才跨区域流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长三角相关城市的实验室、科研机构联动,实现了重大科研设备的开放共享,降低了创新成本。北京则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创新极的辐射作用,通过建设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要素在京津冀范围内优化配置,如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带动区域产业链整体升级。同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为创新网络延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让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提升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四、迈向国际创新中心: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尽管上海和北京在创新升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对标顶级国际创新中心城市,仍需在核心技术突破、高端人才引育、国际化环境营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下一步,两地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落户,提升创新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形成更多原创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在重点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展会,增强创新集群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系统施策,上海和北京有望加速向全球顶尖创新中心城市迈进,为中国城市参与全球创新竞争提供示范,推动全球创新网络向更加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
上海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硅谷创新先锋落子杨浦共建国际科创枢纽
2025-09-05
宝山智造新动能:创新源地驱动产业升级
2025-09-05
沪苏浙农科协作体赋能崇明农业科创发展
2025-09-05
黄浦聚力打造进博会溢出效应最佳承载区
2025-09-05
黄浦区创新政策升级强化市场化创新机制
2025-09-05
虹口区园区服务新模式赋能中小企业成长
2025-09-05
虹口网格化管理创新打造民生服务新高地
2025-09-05
嘉定汽车城向“会飞的汽车”抛出橄榄枝
2025-09-05
嘉定区招商引资成果展现商贸繁荣新气象
2025-09-05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片区:以制度创新引领金融开放新实践
2025-09-05
北京上海经济活力提升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2025-09-05
虹口航运金融双引擎驱动区域发展新高度
2025-09-05
上海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市崇明区长兴镇人民政府关于新凤翔公司西侧围墙修缮工程项目的批复
2025-03-14
崇明关于印发《东平镇镇属企业、民非组织负责人考核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2025-02-25
上海黄浦关于明确黄浦江沿岸E06-1地块公共绿地设施接管单位的批复
2024-11-19
长宁关于同意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收购上海菱腾置业有限公司的批复
2024-04-10
上海黄浦关于黄浦江沿岸E10单元E02-7地块公共绿地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批复
2024-03-28
长宁关于同意无偿划转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的批复
2024-03-15
长宁关于同意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的批复
2024-02-20
上海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