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企跨境金融法治新布局

金融业 外贸进出口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北京近期举办的国际金融法研讨会聚焦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建设,为吸引全球资本参与中国市场竞争提供了制度保障。会议由权威机构承办,围绕跨境交易与监管协作展开研讨,强调在招商引资中必须平衡制度特色与国际接轨,以法治确定性护航双向开放。
一、会议核心聚焦法律框架升级
春季在京召开的国际会议汇集了多国金融监管机构及法律专家,重点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证券持有体系的法律确定性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特有的“直接持有”制度构建了穿透式监管基础,为“三公”原则落实提供了保障。2023年修订的《证券法》已明确要求加强跨境监管协作机制,此次会议进一步提出需完善与国际公约的衔接路径。
二、开放进程中的制度协同挑战
针对《中介化证券实体法公约》与中国现行制度的差异,与会专家达成共识:需在保持直接持有体系优势的同时,动态吸收国际规则精髓。2020年至2024年跨境证券交易规模增长320%,但法律冲突事件同比上升42%,凸显制度协同的紧迫性。监管部门正推进三项关键改革:建立境外机构准入的负面清单,重构跨境结算法律适用规则,开发多语种合规指引系统。
三、监管科技赋能跨境风险防控
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监管沙盒”在北京等试点城市投入运行,实现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实时监测。2022年启用的中央证券存管系统已连接26个司法管辖区,今年将新增嵌入智能合约的跨境质押模块。同步推进的监管协作机制包含三项创新:基于共识算法的跨境违规取证系统、多辖区监管信息共享白名单、联合执法案例库建设。
四、法治建设驱动开放新格局
抓住《期货法》立法窗口期,相关部门正从三个维度推进改革:建立与国际互认的信息披露标准,制定覆盖80个国家的法律冲突应对指南,组建跨国专家咨询委员会。北京金融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涉外证券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68天,其中83%的案件通过国际调解机制化解,标志着我国跨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获得国际认可。
五、制度型开放释放引资新动能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机制升级,国际投资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提升至9.2%。北京在2024年新设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达47家,其中32家将中国列为全球合规管理中枢,印证了国际资本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信心。会议提出将优化三条制度通道:试行跨境电子身份认证互认机制,扩展中央对手方清算网络覆盖范围,建立全链条投资者保护快速响应机制。
此次会议成果将纳入正在完善的跨境监管协作备忘录框架,通过规则“软联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生态提供法治保障。

上海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