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跑全国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2日
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上海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关键抓手,积极通过政策引领与市场机制吸引技术密集型和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巩固了全国领先地位。以下从多个维度展现上海取得的突出成效:
一、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能力持续领先
上海构建了覆盖工业固废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处理体系,尤其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领域成效显著。通过推广高值化利用技术,如粉煤灰在建材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冶金渣制备环保型筑路材料,全市实现了对近2000万吨年产量工业固废的近全量化处理。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的资源转化模式,有效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压力。
二、再制造产业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
依托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海在汽车关键部件、高端工程机械、精密航空设备等再制造领域建立了完整技术链条。企业通过逆向工程、表面修复等核心技术,使得再制造产品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原型新品标准。再制造产业不仅创造可观经济价值,更显著减少新品制造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与碳排放。
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深度优化
针对电子废弃物等新型固体废物,上海建立了智能化拆解处置中心,实现贵金属、稀土元素等战略资源的安全高效回收。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过“两网融合”(环卫系统与回收系统)模式升级,在社区层面设立标准化回收站点,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可回收物精准计量与全程追溯。
四、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
在能源综合利用层面,上海重点发展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心城区外的分布式能源站充分利用周边产业园区余热余压,构建区域能源循环系统。在政策引导下,光伏发电、浅层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公共建筑和工业园区的应用覆盖率持续提升。
五、制度创新驱动全链条闭环管理
上海率先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条例》,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企业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通过建立固废交易信息平台,打通跨区域资源调配渠道;实施绿色金融政策,设立循环经济专项信贷产品,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为各类再生资源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质量背书。
六、示范工程引领产业升级方向
以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宝武环科资源利用产业园等国家级示范项目为标杆,上海着力打造“无废园区”样本。这些园区集成固废协同处置、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等先进技术,形成可复制的循环经济范式。园区内的物质代谢大数据平台,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决策支撑。
上海资源综合利用的领先实践,核心在于系统化推进资源全要素流动与价值重构。通过突破产业链条阻隔、融合数字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上海正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量、过程优化、高端再生的全面升级转变,其经验对全国城市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跨省市资源协同利用机制,增强对新兴废弃物类型的处置能力,持续巩固在资源循环领域的标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