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化自贸区改革 加快自贸港建设步伐
深化改革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推进改革深化与开放扩大,聚焦自贸港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等关键领域,通过政策突破与系统集成,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全力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一、锚定战略定位,强化改革系统集成
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围绕“三区一堡”战略定位,即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改革创新试验田、国家战略承载区和联通内外的桥梁纽带,坚持“三个联动”原则,推动区内区外改革协同、各项改革举措联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在推进过程中,注重从综合、系统和整体角度统筹谋划,将自贸试验区改革与全市发展大局紧密结合,通过局部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形成改革发展的叠加效应。近年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证照分离”改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改革通过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进行分类管理,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试点过程中,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深化现有改革事项的实施效果,同时针对其他审批事项抓紧出台改革意见,推动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效率提升。通过“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办理相关许可的时间和成本显著降低,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聚焦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优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从降低口岸费用和压缩口岸耗时两方面发力,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在降低费用方面,通过清理规范口岸收费项目、推动收费公开透明等措施,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在压缩耗时方面,大力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口岸物流、贸易、金融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此外,上海还积极探索“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通关模式,推动口岸监管流程优化,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上海打造国际一流的贸易枢纽。
四、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服务金融开放创新
自由贸易账户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的重要载体,自推出以来不断深化功能拓展和主体范围扩大。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企业可便捷开展跨境投融资、资金集中运营等业务,享受更加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研究优化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丰富账户功能,扩大账户覆盖主体范围,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纳入账户体系,提升自由贸易账户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推动自由贸易账户在跨境资金流动、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五、探索自贸港建设路径,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推进自身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抓紧完善自贸港建设方案。自由贸易港建设聚焦货物、资金、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上海充分借鉴国际成熟自贸港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研究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色的自贸港建设思路和举措。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指导下,上海持续深化自贸港相关政策研究,推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努力将自贸港打造成为上海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六、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凝聚改革发展合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和区域,需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在推进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指导;加强市有关部门和浦东新区的联动,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强化区内各片区之间的协同配合,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七、加强调查研究,提升改革针对性有效性
为确保改革举措符合实际需求、取得扎实成效,上海自贸试验区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深化研究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及时跟踪国际经贸规则和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企业真实需求和改革实际效果,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企业和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准确把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调查研究成果,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调整优化改革举措,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八、扩大开放辐射效应,推动全市改革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改革先行先试作用,将区内成熟的改革经验和创新举措及时向全市推广,推动更多改革开放举措在全市范围内施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成果辐射带动了上海全市营商环境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例如,“证照分离”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创新举措在全市推广后,有效提升了上海整体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还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改革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共用,为区域协同发展作出贡献。
九、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筑牢改革安全底线
在推进高水平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的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和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改革发展行稳致远。通过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监管方式的创新和监管效能的提升。加强对投资、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风险应急预案,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同时,强化信用监管,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守住了安全底线,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十、聚焦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聚焦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吸引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企业和项目,培育壮大新动能。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
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在产业发展中,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技术和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制度创新中,探索建立绿色金融、碳排放权交易等机制,引导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通过一系列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十二、提升人才服务水平,集聚国际化人才
人才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核心资源,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吸引和集聚各类国际化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简化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办理流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培养符合自贸试验区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人才服务方面,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配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通过打造国际化、便利化的人才发展环境,上海自贸试验区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十三、深化与国际规则对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
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投资、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加强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规则的对接,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通过深化与国际规则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十四、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服务国家战略实施
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方面,与长三角其他自贸试验区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和产业联动;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发挥区位优势和开放平台作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投资贸易便利化服务,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和互联互通。通过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国家整体开放水平。
十五、加强法治保障建设,优化制度创新环境
法治是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加强法治保障建设,为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完善自贸试验区条例等法规制度,明确改革创新的法律依据和边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优化法律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询、仲裁等服务。通过加强法治保障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增强了企业和市场主体的信心。
十六、总结推广改革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将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作为重要任务,定期梳理评估改革创新成果,将成熟的经验做法及时向全国推广。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形成多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涉及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领域。通过总结推广改革经验,上海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了“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推进自贸港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锚定战略定位,强化改革系统集成
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围绕“三区一堡”战略定位,即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改革创新试验田、国家战略承载区和联通内外的桥梁纽带,坚持“三个联动”原则,推动区内区外改革协同、各项改革举措联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在推进过程中,注重从综合、系统和整体角度统筹谋划,将自贸试验区改革与全市发展大局紧密结合,通过局部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形成改革发展的叠加效应。近年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证照分离”改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改革通过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进行分类管理,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试点过程中,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深化现有改革事项的实施效果,同时针对其他审批事项抓紧出台改革意见,推动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效率提升。通过“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办理相关许可的时间和成本显著降低,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聚焦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优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从降低口岸费用和压缩口岸耗时两方面发力,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在降低费用方面,通过清理规范口岸收费项目、推动收费公开透明等措施,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在压缩耗时方面,大力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口岸物流、贸易、金融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此外,上海还积极探索“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通关模式,推动口岸监管流程优化,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上海打造国际一流的贸易枢纽。
四、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服务金融开放创新
自由贸易账户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的重要载体,自推出以来不断深化功能拓展和主体范围扩大。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企业可便捷开展跨境投融资、资金集中运营等业务,享受更加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研究优化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丰富账户功能,扩大账户覆盖主体范围,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纳入账户体系,提升自由贸易账户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推动自由贸易账户在跨境资金流动、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五、探索自贸港建设路径,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推进自身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抓紧完善自贸港建设方案。自由贸易港建设聚焦货物、资金、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上海充分借鉴国际成熟自贸港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研究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色的自贸港建设思路和举措。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指导下,上海持续深化自贸港相关政策研究,推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努力将自贸港打造成为上海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六、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凝聚改革发展合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和区域,需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在推进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指导;加强市有关部门和浦东新区的联动,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强化区内各片区之间的协同配合,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七、加强调查研究,提升改革针对性有效性
为确保改革举措符合实际需求、取得扎实成效,上海自贸试验区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深化研究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及时跟踪国际经贸规则和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企业真实需求和改革实际效果,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企业和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准确把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调查研究成果,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调整优化改革举措,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八、扩大开放辐射效应,推动全市改革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改革先行先试作用,将区内成熟的改革经验和创新举措及时向全市推广,推动更多改革开放举措在全市范围内施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成果辐射带动了上海全市营商环境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例如,“证照分离”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创新举措在全市推广后,有效提升了上海整体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还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改革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共用,为区域协同发展作出贡献。
九、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筑牢改革安全底线
在推进高水平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的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和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改革发展行稳致远。通过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监管方式的创新和监管效能的提升。加强对投资、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风险应急预案,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同时,强化信用监管,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守住了安全底线,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十、聚焦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聚焦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吸引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企业和项目,培育壮大新动能。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
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在产业发展中,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技术和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制度创新中,探索建立绿色金融、碳排放权交易等机制,引导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通过一系列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十二、提升人才服务水平,集聚国际化人才
人才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核心资源,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吸引和集聚各类国际化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简化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办理流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培养符合自贸试验区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人才服务方面,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配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通过打造国际化、便利化的人才发展环境,上海自贸试验区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十三、深化与国际规则对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
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投资、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加强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规则的对接,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通过深化与国际规则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十四、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服务国家战略实施
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方面,与长三角其他自贸试验区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和产业联动;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发挥区位优势和开放平台作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投资贸易便利化服务,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和互联互通。通过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国家整体开放水平。
十五、加强法治保障建设,优化制度创新环境
法治是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加强法治保障建设,为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完善自贸试验区条例等法规制度,明确改革创新的法律依据和边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优化法律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询、仲裁等服务。通过加强法治保障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增强了企业和市场主体的信心。
十六、总结推广改革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将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作为重要任务,定期梳理评估改革创新成果,将成熟的经验做法及时向全国推广。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形成多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涉及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领域。通过总结推广改革经验,上海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了“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推进自贸港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北外滩资本赋能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
2025-09-01
漕河泾高新企业集群扩容显创新活力
2025-09-01
杨浦深化区校合作共绘环同济科创蓝图
2025-09-01
奉贤特色小镇集群:产城融合新样本
2025-09-01
青浦科技创新成果闪耀市科技奖励殿堂
2025-09-01
青浦跨境示范园区构筑上海电商新高地
2025-09-01
上海推介会开启西博会全球招商新篇章
2025-09-01
上海张江科技创新高地自主创新新篇章
2025-09-01
上海紫竹高新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5-09-01
上海自贸深化招商引资引全球资本聚焦
2025-09-01
上海自贸银行准入清单优化引投资热潮
2025-09-01
上海打造百个升级版社区志愿服务中心
2025-09-01
上海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市崇明区长兴镇人民政府关于新凤翔公司西侧围墙修缮工程项目的批复
2025-03-14
崇明关于印发《东平镇镇属企业、民非组织负责人考核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2025-02-25
上海黄浦关于明确黄浦江沿岸E06-1地块公共绿地设施接管单位的批复
2024-11-19
长宁关于同意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收购上海菱腾置业有限公司的批复
2024-04-10
上海黄浦关于黄浦江沿岸E10单元E02-7地块公共绿地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批复
2024-03-28
长宁关于同意无偿划转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的批复
2024-03-15
长宁关于同意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的批复
2024-02-20
上海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