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交界共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打造改革创新试验田
长三角
深化改革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沪苏浙交界处正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集中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举措,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标杆与一体化体制机制试验田,引领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协同与创新资源集聚,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定位与区域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选址沪苏浙交界处,涵盖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区域,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载体,示范区承担着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使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联动江苏、浙江产业与科创优势,构建“生态优先、创新引领、产业融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2019年,相关规划明确示范区将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科技创新协同化、产业发展高端化等方向,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
二、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
示范区聚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对适宜地方试点的举措开展集中落实、率先突破与系统集成。在要素市场化配置领域,探索土地指标跨省调剂、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等机制,建立人才跨区域资格互认、社保关系无缝转移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太浦河、淀山湖等重点流域联保共治,统一区域生态环境标准,建立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联动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医疗联合体跨区域建设,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共交通“一卡通行”等便利化措施。
三、区域协同推进机制
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建立高层协调、专题推进、日常工作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解决重大问题。规划层面,共同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一核三翼”空间布局(以青浦新城为核心,联动吴江汾湖、嘉善西塘-姚庄片区);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沪苏湖铁路、示范区城际铁路等跨区域交通项目建设,构建“轨道上的示范区”;产业协同上,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上海张江科学城、苏州工业园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极与示范区联动,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四、上海三项任务的联动赋能
作为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任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区新片区建设、科创板设立三者协同发力,为示范区提供制度与资源支撑。自贸区新片区在投资自由、贸易便利、金融开放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为示范区内企业提供跨境投融资、货物通关等便利;科创板通过注册制试点引导资本流向科创企业,助力示范区培育“独角兽”“隐形冠军”“四新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者共同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创新资源、金融资本、高端产业向示范区集聚。
五、产业创新与招商引资
示范区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优势,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与总部项目。2019年,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上海的超级工厂项目推进顺利,带动电池、电机、电控等上下游产业链在示范区内集聚;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示范区企业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加速人工智能算法、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打造“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示范区已吸引一批集成电路设计、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落户。
六、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为保障示范区建设,上海及周边地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在纳税、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办理破产等领域先行先试国际先进措施。简化企业开办流程,推行“一业一证”“证照分离”改革,统一区域市场准入标准;优化跨境贸易服务,设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示范区专窗,压缩通关时间;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设立示范区产业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同时,扩大金融、电信、互联网、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开放,吸引外资与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
七、生态绿色发展实践
示范区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前提,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淀山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生态缓冲带与湿地修复项目;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工业固废跨区域协同处置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示范区。
八、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果
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区已实现多项一体化突破。教育方面,推动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与吴江、嘉善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共享课程资源与师资培训;医疗领域,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三甲医院与示范区内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机制;社会保障方面,推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跨省通办”,实现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政务服务等领域“一卡通用”,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九、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示范区在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上形成一批可复制经验。建立跨区域财政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实行“成本共担、收益共享”;创新规划管理模式,推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实现三地规划“一张蓝图”;在市场监管领域,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队伍,统一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监管标准,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在政务服务方面,设立示范区“一网通办”专窗,实现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提升行政服务效率。
十、未来发展目标
随着改革举措落地,示范区将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未来,示范区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努力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一、战略定位与区域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选址沪苏浙交界处,涵盖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区域,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载体,示范区承担着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使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联动江苏、浙江产业与科创优势,构建“生态优先、创新引领、产业融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2019年,相关规划明确示范区将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科技创新协同化、产业发展高端化等方向,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
二、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
示范区聚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对适宜地方试点的举措开展集中落实、率先突破与系统集成。在要素市场化配置领域,探索土地指标跨省调剂、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等机制,建立人才跨区域资格互认、社保关系无缝转移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太浦河、淀山湖等重点流域联保共治,统一区域生态环境标准,建立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联动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医疗联合体跨区域建设,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共交通“一卡通行”等便利化措施。
三、区域协同推进机制
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建立高层协调、专题推进、日常工作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解决重大问题。规划层面,共同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一核三翼”空间布局(以青浦新城为核心,联动吴江汾湖、嘉善西塘-姚庄片区);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沪苏湖铁路、示范区城际铁路等跨区域交通项目建设,构建“轨道上的示范区”;产业协同上,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上海张江科学城、苏州工业园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极与示范区联动,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四、上海三项任务的联动赋能
作为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任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区新片区建设、科创板设立三者协同发力,为示范区提供制度与资源支撑。自贸区新片区在投资自由、贸易便利、金融开放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为示范区内企业提供跨境投融资、货物通关等便利;科创板通过注册制试点引导资本流向科创企业,助力示范区培育“独角兽”“隐形冠军”“四新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者共同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创新资源、金融资本、高端产业向示范区集聚。
五、产业创新与招商引资
示范区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优势,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与总部项目。2019年,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上海的超级工厂项目推进顺利,带动电池、电机、电控等上下游产业链在示范区内集聚;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示范区企业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加速人工智能算法、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打造“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示范区已吸引一批集成电路设计、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落户。
六、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为保障示范区建设,上海及周边地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在纳税、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办理破产等领域先行先试国际先进措施。简化企业开办流程,推行“一业一证”“证照分离”改革,统一区域市场准入标准;优化跨境贸易服务,设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示范区专窗,压缩通关时间;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设立示范区产业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同时,扩大金融、电信、互联网、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开放,吸引外资与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
七、生态绿色发展实践
示范区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前提,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淀山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生态缓冲带与湿地修复项目;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工业固废跨区域协同处置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示范区。
八、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果
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区已实现多项一体化突破。教育方面,推动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与吴江、嘉善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共享课程资源与师资培训;医疗领域,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三甲医院与示范区内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机制;社会保障方面,推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跨省通办”,实现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政务服务等领域“一卡通用”,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九、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示范区在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上形成一批可复制经验。建立跨区域财政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实行“成本共担、收益共享”;创新规划管理模式,推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实现三地规划“一张蓝图”;在市场监管领域,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队伍,统一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监管标准,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在政务服务方面,设立示范区“一网通办”专窗,实现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提升行政服务效率。
十、未来发展目标
随着改革举措落地,示范区将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未来,示范区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努力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上海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广东上海领跑全国快递收入榜 山东跻身前十强
2025-08-25
黄浦区小额贷款公司助力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2025-08-25
黄浦再迎亚太总部落地 展览巨头深化战略布局
2025-08-25
上海推进自由贸易港区建设 将成高水平开放新平台
2025-08-25
博宁洛克生物科技签约入驻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
2025-08-25
风电集群区域稳电价政策撬动产业资源精准配置
2025-08-25
沪航空智造合作推进国产大飞机安全试飞新平台
2025-08-25
上海:破除产业瓶颈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新步伐
2025-08-25
上海:前三季度中国贸易顺差达2.61万亿元
2025-08-25
上海:新春旅游消费驱动银联境外刷卡激增四成
2025-08-25
上海金山:产业互联网成消费互联网后新增长极
2025-08-25
青浦人工智能产业园:科技赋能企业成长新引擎
2025-08-25
上海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市崇明区长兴镇人民政府关于新凤翔公司西侧围墙修缮工程项目的批复
2025-03-14
崇明关于印发《东平镇镇属企业、民非组织负责人考核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2025-02-25
上海黄浦关于明确黄浦江沿岸E06-1地块公共绿地设施接管单位的批复
2024-11-19
长宁关于同意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收购上海菱腾置业有限公司的批复
2024-04-10
上海黄浦关于黄浦江沿岸E10单元E02-7地块公共绿地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批复
2024-03-28
长宁关于同意无偿划转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的批复
2024-03-15
长宁关于同意上海长宁中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的批复
2024-02-20
上海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