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9条金融举措赋能民企,优化营商环境促发展
金融业
营商环境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上海19条金融举措赋能民企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动与精准信贷支持,为民营企业注入强劲动能,助推高质量招商引资。
一、政策出台背景与战略定位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始终将民营经济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2023年面对全球复杂经济形势,上海市系统性制定《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若干意见》,聚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堵点痛点。该方案围绕五大维度布局19项具体措施,覆盖信贷支持、资本赋能、服务优化等全链条,旨在形成"政策-市场-机构"三位一体的金融生态闭环,其量化目标设定与长效机制建设彰显了金融支持实体的改革深度。
二、信贷支持体系的多维突破
在货币信贷领域,三项机制创新尤为关键:一是结构性工具精准投放,设定重点领域小微企业再贷款专项额度超百亿元,配套150亿元年度再贴现额度定向扶持科创型小微;二是差异化激励机制,对民营贷款成效突出的商业银行开放20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绿色通道;三是风险共担模式升级,市级政策性担保基金提升信用贷款占比至90%以上,同步扩容担保范围至大中型民营企业。核心突破在于建立了"尽职免责、精准考核"的信贷容错机制,结合税务、社保等56项公共数据归集共享,显著提升银行展业动力。
三、资本市场赋能纵深推进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呈现两大亮点:科创板方面,配合注册制改革完善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上海民营企业实现IPO融资;区域性市场方面,深化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创新试点,推出"科创Q板"拓宽私募股权融资渠道。跨境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外向型民企提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服务,企业跨境融资效率提升40%。
四、营商环境制度性重构
创新实施三方面制度安排:在企业端推出"千家百亿信用融资计划",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为无抵押企业提供快速授信;在机构端要求商业银行开发随借随还类续贷产品,严禁不合理抽贷断贷;在政府端建立财政资金长效投入机制,连续三年每年增资10亿元注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同步撬动社会资本形成千亿级股权投资基金矩阵。
五、多部门协同攻坚成效
方案实施后形成三大标志性成果:首期5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高效运作,通过协议受让、可转债等方式化解15家重点企业流动性风险;信用债券融资渠道拓宽,依托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成功发行27亿元民营企业债券;银行机构体系化响应,在沪主要商业银行全部制定差异化融资方案,单列普惠信贷额度较基准年增长35%。
六、区域联动与全球资源配置
该政策体系注重两大协同发展:对内强化长三角金融联动,推动G60科创走廊沿线九城市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互认机制;对外升级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启动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试点,实现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全流程线上化。数据显示,政策实施次年上海民营企业获得跨境融资规模同比增长52%,高新技术企业获投案例数量跃居全国首位。
通过系统化金融制度供给,上海正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服务生态。政策组合拳既着眼当下融资难题疏解,更立足长远培育创新动能,在服务国家科创战略与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双重维度上显现突出成效。随着金融科技赋能持续深化及开放枢纽功能强化,上海民营经济有望在制度型开放中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