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亟待破题 沪苏皖共探“共抓”新机制

所属地区:上海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第二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近期聚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核心议题,引发多地政策制定者与产业界深度探讨。论坛共识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强化跨区域协作机制,通过政策联动与精准招商引资优化资源配置,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结构性矛盾。
一、流域协同面临多维挑战
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11省市,不同区段发展阶段差异显著。上游地区生态功能突出但产业基础薄弱,中游制造业密集却面临转型升级瓶颈,下游创新动能强劲但土地资源紧张。这种梯度差异导致各省市在污染治理责任分担、产业转移承接、基础设施共建等领域难以形成统一行动框架。例如长江沿岸化工企业搬迁涉及跨省补偿机制,水环境联防联控需协调水质监测标准,航运枢纽建设更需统筹港口功能分工。
二、“不搞大开发”重塑发展逻辑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已转向“减量增效”。沿江各省严控新设化工园区,清退小散乱码头8000余座,整治“三磷”企业上千家。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湖北宜昌推动磷化工向新能源材料转型,四川泸州打造页岩气循环经济链,江苏常州布局氢能船舶制造基地。这种变革要求从“单点招商”转向“产业链协同招商”,如新能源电池企业需配套上游材料基地与下游回收网络,单一城市难以独立承载。
三、创新走廊催生产业新生态
依托沪蓉高速、沪渝高铁等创新廊道,长江经济带形成“研发-转化-制造”三级辐射体系。上海张江、江苏苏南、安徽合肥三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攻关芯片、大飞机等核心技术;武汉光谷、重庆两江新区承接成果转化;中西部城市则发挥人力与能源优势建设智能制造基地。沿江高新区联合设立百亿级产业引导基金,定向培育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十大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
四、政策协同破解体制障碍
为突破行政壁垒,长江经济带试点四项创新机制:一是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跨省调剂制度,江苏已向安徽支付生态补偿金超10亿元;二是推行“飞地经济”统计分成模式,上海外高桥集团在湖北共建产业园共享税收;三是成立长江航运交易所统一船舶认证标准;四是搭建数字流域平台整合环保、航运、气象数据,实现三峡坝区至入海口全流程调度。
五、韧性发展应对复杂挑战
极端气候频发考验长江经济带韧性能力。2020年洪灾后,湖北、湖南推进海绵城市与数字堤防建设;2022年旱情中,水利枢纽群首次实施全流域水量精准调度。同时,产业安全被提到新高度:重庆、武汉联合组建汽车芯片备份产能联盟,江西赣州提升稀土战略储备能力,南京布局长江“空铁水”多式联运应急体系。
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已进入深化“共抓”机制的攻坚期。随着《长江保护法》全面实施与流域统一市场加速构建,绿色创新与协同治理正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最优解。下一步需在碳汇交易、人才互认、科创券跨域流通等领域突破制度瓶颈,真正实现“一江水养一方人”。

上海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上海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上海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