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城市更新的协作新模式
所属地区:上海-宝山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招商引资是核心引擎。宝山区通过深化与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合作,创新“借势、借脑、借力”的区域开发模式,实现了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的同步跃升,持续探索区企协作共赢的创新路径。
一、重大枢纽牵引功能升级近期,一项围绕邮轮经济核心区的深度战略合作在上海签署。此举旨在以吴淞口这一亚洲重要邮轮母港为基点,合力推进临江商业商务中心的建设,为邮轮港提供高端综合服务配套。该战略合作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邮轮城,并重点探索存量空间改造、产融结合及国企改革等关键领域的协同创新。作为先行区,吴淞工业区的转型被赋予了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建设的核心使命,其进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央地协作破局工业区转型吴淞工业区曾承载着重工业发展的历史积淀,区内央企国企占比高达80%,产业结构转型任务繁重。宝山区在此背景下,重点联合同区发展的宝武集团,开创性地将工业遗存保护与功能重塑相结合。双方战略协议明确,将依托宝钢原址特有的空间禀赋与历史价值,引入具备国际水准的功能性项目。这种模式超越传统推倒重建,致力于打造工业遗产再利用与科技创新交融的试验区,为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此合作被视为央地联动推动片区整体转型的典范案例。
三、“园中园”机制激活北部产城融合为提升北部区域发展能级,宝山区工业园区积极借力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与管理优势,开创性地引入“园中园”合作模式。通过与上海知名开发主体金桥的合作,在宝山区域内共建“北郊未来产业园”。金桥成熟的开发体系与产业导入能力,将有效破解新城建设中常见的产业空心化与职住分离问题,加速形成集高端制造、研发孵化与城市服务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区。这种模式降低了园区自主开发的周期风险,实现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整合。
四、沿江整体开发提升城市门户形象黄浦江岸线是上海城市转型的重要轴线。在推动沿江重要区域——上港十四区整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宝山区同样选择与核心主体——上港集团建立战略同盟。双方合作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共同研究黄浦江向北延伸段的功能提升方案。此合作旨在优化岸线功能布局,注入更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元素,服务于上海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的整体定位,重塑北部门户的城市意象与活力。
五、多元主体共筑创新增长极宝山区城市更新的动力源泉在于积极赋能市场主体,特别是发挥大型国企在项目推进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深化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合作,宝山区有效导入其资本、技术、品牌及管理优势,成功实现了:1. 功能导入精准化:大型企业以其产业布局牵引关联上下游,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社区,如聚焦前沿科技的高境“科技小镇”;2. 资源集聚高效化:国企平台自身即是要素聚集的磁场,有效加速了人才、技术、资本的汇聚;3. 瓶颈突破协同化:在复杂的历史地块开发(如大型工业区、老旧港区)中,借助国企的政策理解和资源动员优势,破解了诸多开发难题。这种“依托主体、赋能区域”的策略,使得转型项目不仅改变了物理空间,更成为宝山经济提质增效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六、战略深耕拓展未来城市图景持续深化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合作已成为宝山区推动区域发展的长期战略。未来合作路线图正日益清晰:1. 滨水区域精耕:携手招商局集团等领军企业,持续推进滨江圈围地块开发,优化临江商务中心功能;2. 重点板块协同攻坚:与临港集团、上海地产集团形成联合体,共同推进占地广阔的南大地区综合开发;联袂上海地产集团及闵虹集团,聚焦北部新顾城的规划建设。这些规划中的协作项目共同指向宝山区未来城市框架:北部依托大型园区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中部围绕邮轮经济构建开放枢纽新门户,南部通过区域协作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与生活空间。宝山区的实践表明,面对深度城市化背景下的转型挑战,主动拥抱“借势、借脑、借力”理念,深度绑定并赋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资源,探索灵活多样的协作模式(如特定项目合资、园中园托管、整体片区联合开发),是破解土地二次开发难题、高效导入产业功能、最终实现区域价值倍增与大型国企业务拓展双赢目标的可行路径。这种模式为城市更新和区域协同发展贡献了可借鉴的范例。